在深圳已经上了两周班,距离上一份工作也过了一个月,一年如果保持这样的节奏,最多也只能有12份工作,12这个数字太小。我不得不又换一种方式去感叹时光易逝,青春易老,这是生活的主题,避开不了。
面对新工作,我们最担忧的是新上司是个怎样的人,一般不好的上司可能会逼你加班、扣你工资、稍有姿色还要去骚扰你,对一个坏上司的想象我也就只能止步于此,可能以后我成为一个坏上司能干的坏事也就在这个范围内。但是,我的新上司“逼”我们读书,还送书给我们读,还要做摘抄,还要写读后感,书就是这本《卓有成效的管理者》。
在我没有看这本书之前,我略微翻过彼得·德鲁克的《公司的概念》,那时我在创业公司上班,会促使我想公司是什么。其次德鲁克被誉为“现代管理学之父”、“大师中的大师”,自然和陈安之一类的人物不同。具体怎么个不同法?我不清楚,我也是跟着黑一下陈安之罢了。
从书名来看,这本书最好不要放在办公桌上,避免被自己的下属看到,造成误会:这个傻老板,扣我工资不说,还看书研究怎么管理我,老子不干了。实际上,这本书讲的内容并不是这样:怎么管理下属,而是怎么通过着重管理自己来影响一个组织,使一个组织积极发展充满活力。
先来回答两个问题。
什么叫“有效”呢?
我没有看这本书之前,我对有效的理解是“时间和资源的利用更少”,比如说编程笔试题使用在线测试以节约时间纸张,并完成同事之间共享笔试者答案的目的,这样做的体验明显比使用纸测试好很多;再比如我们做一件事情尽可能想一想做这件事的第二收益是什么?走路时的思考、旅游中摄影练习。
书中是怎么解释的呢?我会从一些里面我认为有意思的片段来解释。
1,书中提到,智力工作者和体力工作者之间评估工作的方式不一样。体力工作者注重把“事情做对”,而智力工作者要“做对的事情”。拿我在我爸的工地上做过一个月的装模板工作来说,工作的内容是固定的,房子应该要起得正,钢筋混泥土要打牢,这些是把“事情做对”。
“对的事情”听起来有点饶舌,而且和“事情做对”差不多,但是其中包含一个很重要的陷阱,就是“选择”。比如公司的CEO不需要什么体力劳动,但是他的决策影响一个公司发展的命脉,这就需要他做“对的事情”,每天开的会议主题很多,但是那个是对的会议主题却不明显。最简单的例子,早上起来的第一件事情是不要打开手机,而是坐起来,但是有个人能做到?最后,问题来了,作为一个智力工作者,对的事情是什么呢?
大家不要误会,没有哪种工作是单纯的智力或者体力劳作,所以不存在工作上的歧视,也不要轻视自己的工作。
2,书中提到一位知识工作者的工作如果缺乏有效性,他就会倦怠,成为一个朝九晚五在办公室消磨时间的人。
从这点来讲,“有效性”是可以感知的,你的工作是充满挑战意义非凡?还是无所事事得过且过?不要欺骗自己的内心,也不要贪图安乐,做不到“有效”,自己的生活就会失去动力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