这几天在筹备公司的广州家具展,发了个朋友圈,一堆同学问,诶,圈圈转行做室内了?其实我大学毕业后,一直都在尝试各种设计的可能性。
到了展会上,见了以前大学的好友,相谈甚欢,毕业三年的她们已做了母亲,工作做的是定制衣柜家具的设计。交谈最多的是,想回到长沙发展,但是却担心自己回来后一切得重头开始。我觉得这个焦虑,应该是每个急流勇退的人,都会有的担心。
我就认识一个男生,在大三的时候就一直想去做交互式家具设计,可悲的是,直到他毕业,对交互式家具的了解,也仅仅只局限于百度。
我问他,你怕什么,你现在什么都没有,为什么不去试试。
他说,现在大学里面做产品交互设计比较成熟的,只有像浙江大学这样的学校,他还得考研,如果考不上,又怕时间会浪费。
我说,那你现在就跟提出这个概念的老师去做项目呗,总之不去研究那些虚的,做出来些实在的产品,对自己能力也是提升。
反正是担心没有社会经验以后不好找工作,所以就这么放弃了。
还有一个是在工作中认识的妹子,长得漂漂亮亮的,但是遇到问题百般推脱,可以自己去尝试做好的事情,绝对等着别人来教,到点准时走人。来了两个月之后就辞职了。当然,你不能站在道德的制高点上去评判她做的正确与否,只能说这是她对于工作和生活的选择。而接下来的只有去承担选择带来的结果。
毕业后,我在老师的工作室待了有两年的时间,从最初开始参加比赛获奖,到最后做了很多跟自己专业肯本不相关的设计,我渐渐发现,很多时候,我们都是自己把自己限定在一个小范围内去做事情,绝对不去尝试别的东西,导致路子越走越窄。如果说设计是来改善人们生活,倡导一种健康的生活方式的话,那么任何符合这个理念的设计,都是可以去尝试,去做的。永远不要给自己贴标签,让自己丧失更多的可能性。
但是最后我还是离开了工作室,起因是我看了赫曼·赫塞的《流浪者之歌》,里面写了佛陀和悉达多的故事,大致给我的启示是,你或许已经在人生的十字路口上,看到了一个为你点灯可以直接悟道的人,但是,知识可以传授,但智慧不能。人生的一切,都要你自己去经历,去历劫,没人会替代你。
然后,一个学佛经的朋友,给我推荐了蒋勋老师的《细说红楼梦》,我之前一直很着急的往前走,很多的焦虑,最严重的时候晚上睡觉耳边都是导师训斥的话语。但是听了讲座之后,很多事情都放下来了。人,永远不是一个独立存在的个体,他一定要和周遭,和社会发生各种各样的关系,他需要去承担责任,需要去成长,同样,需要去体会生活,人,才是一个完整的人。
在第三年的时候,我选择悄悄地离开,而正是这第三年,发生了好多的转变。首先,我开始自己独立尝试接单子,尝试找一份接地气的设计工作,尝试着和同学合伙做软件培训,力求让自己每一天都过得充实。你内心的快乐,并不依赖于导师的肯定,而是能够从使用者身上传递给你,能够从自身感到愉悦和满足。走出去后,没有了之前的庇护,相反,你学会了承担起这些责任,学着让自己成长,我觉得比之前更加快乐。
一个男孩成长到一个男人的标志,就是他开始学会承担责任,和结没结婚,有没有孩子无关。责任来自于各方面,理想、家庭、事业、父母、子女等。
以下是我成长路上的一点点感悟:
学会沟通,看得懂他人的话。
中国人常说:“看他怎么说”,很少说“听他怎么说”。话怎么用“看”,而不用“听”呢?这当中确实有一些奥妙。
话不能听的意思,并不是所有的话都不要听,却应该遵照中国人的行为总则,从“不”开始。也就是“站在不要听的立场来听”,才不会乱听,以至一听就倒霉,才能够听得恰到好处,而不吃亏。中国人不太听话,原来相当有道理。只是千万不可以过分,否则什么话都不听,变成“站在不要听的立场来不听”,那就是“为反对而反对”,不但倒霉,而且结果往往吃大亏。
完全不听不好,完全听也不好。中国人用“看”来辅助,所以说“看他怎么说”。这样一来,既听他的话,又看他说话的样子,综合判断,才可以决定信或不信。
中国人比较注意隐藏自己,使对方摸不清自己的动向,以求立于不败之地。我们的行为比较含蓄而不容易掌握,因此特别要“看”重于“听”,亦即“看他说什么”比“听他说什么”更为重要。
- 事情永远没有对错,只有选择。相应的,选择什么样的主张,你就要接受这个选择带来的结果。
- 不把希望过分寄托在别人的身上,不把平台的价值,当成自身的价值。学会自我判断。
- 无论你身处何地,不要忘记奋斗,没有谁的生活是容易的。即使是深圳,也即使是长沙,永远只有你去适应环境,做好当下的自己就很好。尽人事,听天命。
- 学会表达真实的自己,你是什么样的个性,就会交什么样个性的人。带着面具去生活,生活回报给你的也是一个面具。
- 设计工作也像找女朋友一样的,你只有去试,你才知道哪个类型的设计最适合你,永远不要给自己贴标签。
不要因为害怕失败就不去成长,因为还有更多的失败等着你!遇到的挫折多了,你会感慨上面那个挫折,看起来也不那么困难。
圈圈写于愚人节
作者简介
(本人是一枚尘世中苦逼射鸡湿,甲方和施工方之间摩擦的润滑剂,甲方脑子里的3d打印机,施工方的心灵导师。)